杯筊的由來

宋朝程大昌所著的《演繁露․卜教》中記載,古人以蚌殼作為貨幣,亦採用兩片蚌殼作為杯筊,當時稱為「杯珓」。但是蚌殼容易摔裂,於是後來改用木製或竹製,將一小段木頭或竹根中分為二,略削切如蛤形。關於「杯珓」兩字的字源,程大昌推論:因蚌殼可以盛水如杯子,於是用「杯」這個字;珓的音和「教」的音類似,表示借用杯珓的仰俯來傳達神佛的意志以教示人們,才用「珓」這個字。

  廿四孝中亦有一則故事與杯筊有關,傳說:丁蘭是個大逆不孝的農夫,每當母親晚些送飯時,就會惡言相向甚至於動手毆打她。有一天,丁母又遲到了,丁蘭好生氣,心想到時候一定要迎頭痛打母親一頓。

  這時候,不經意看到有一隻小鳥,口中啣著餌食飛到樹梢,他很好奇,就躡手躡腳爬上去瞧瞧。原來母鳥生病了,羽毛掉了不少,小鳥正餵食虛弱的母鳥。丁蘭深自悔悟,當下發願從今以後要好好孝順母親。

  此時,丁蘭看到母親從大老遠匆匆跑來,馬上敞開雙手奔向母親。母親誤以為丁蘭又要毆打她了,情急之下躍入大池塘中。丁蘭大吃一驚,立即跟著跳下去,但是在悲切的哭喊聲中,他遍尋不著母親,一直努力到日落西山,只找到一塊木板。丁蘭抱著木板回家,把它當做母親一般日夜奉祀,這就是「神祖牌位」的起源。而後丁蘭又裁了兩塊木板,並做俯仰陰陽兩面,無論何事,都用這兩塊板子請示母親,亦被視為「杯筊」的起源故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a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